欢迎登陆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官方网站!

中文 | English

产经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产业动态>> 产经要闻
那片油气宝藏,藏着几代海油人最炽热的梦 | 新时代的非凡十年
来源:      发布时间:2022-10-12     分享:

海平面1500米为界

以下被海洋石油勘探开发业界

称为“超深水”


那里

埋藏着浩瀚能源的宝藏

也安放着一代又一代

为开启这宝藏

鞠躬尽瘁、奉献一生的人们

最珍贵、最深藏的梦


从莺歌海上第一簇火苗升起

到“深海一号”的烈焰巨龙

喷薄而出

让人们辗转反侧、宵衣旰食、

热泪盈眶的寂静深海

如今发出了石破天惊的声响


今天,让我们走近

深水团队中的几人

透过他们的故事

略窥深水人

豪情满怀的追梦之旅


 定义“深水” 

面壁十年图破壁

2015年1月9日,第六代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获得“2014年度国家科学进步奖特等奖”。


在此之前,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洗礼,中国海油已经在近海建立了完备的海洋石油工业体系,走向深水,势在必行。


研究者们首先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定义深水?


深水是什么?

深水油气勘探需要什么样的技术?

深水油气开发有几种模式?

深水工程建设需要哪些关键装备?


研究者们通过案例研究、资料整理、交流访学等一切可能的、想得到的方法,如饥似渴地摸索“深水”这一主题的各个侧面,通过一寸一毫的描绘,完成对深水的定义。


一切从学习和消化开始。2006年,荔湾3-1的发现,为走向深水点燃了引线。中国海油的精干团队与外方就荔湾3-1的开发和建设进行多轮协商、谈判,主动介入深水勘探与开发的技术探讨、项目管理和工程实施过程。


随着“定义”实践的深入,相关人马和机构也逐渐建立起来。2004年,由李清平具体负责的深水工程重点实验室成立。这一年,李清平成为一项科技发展规划编制组的核心成员,“2020年自主建立‘水面、水中、水下、地下’四位一体的深水大型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和装备体系的深水蓝图”纳入规划,中国海油迈向深水的步伐越来越坚定。



涉足“深水”

 不破楼兰终不还

一盏明灯亮起来,志同道合的人们就会义无反顾地汇集而来。《国家深海高技术发展专项规划(2009-2020)》战略部署吹响了向深水进军的号角,信心满满的李清平正在进行水下生产系统和流动安全保障核心技术研究时,研究总院的李达入职了。在导师的影响下,学生时期的李达就对深水平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进中国海油,他就把目光投向深海。



结构研究室主任贾旭很快发现了他。这个看起来不太“听话”的年轻人,却让贾旭觉得甚为欣慰——对于走向深水而言,打破桎梏的创新精神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自信至关重要。贾旭在海底管道方面扎实的基本功和开放创新的科学理念,同样吸引着李达。



贾旭希望李达参与荔湾3-1的研究设计。当时负责该项目的外国技术团队中,每一位专家都有至少15年的工作经验,他们看到年轻得有些稚嫩的李达,诧异之外还有些不明的意味。贾旭告诉外方技术专家,李达虽然年轻,却已参与设计了五例浮托法的核心部分,经验和能力过硬。


但贾旭还需要一个承诺。


贾旭

能不能做?

我能做。你相信我能,我就能。

李达


同样的话,朱海山在1996年也曾说过。作为当时最年轻的项目经理,朱海山承担起渤海海域产量最大的油田——绥中36-1油田的整体开发工作。荔湾项目中,他再次披甲出征。



荔湾项目是一次真正迈向深水的实践,珍贵的“荔湾机会”同时塑造了很多人。李达在这里遇到了项目副经理朱海山,深水平行设计项目经理、已经在深水流动安全保障领域有所建树的李清平,后来负责海上浮托作业的刘克建,参与钻完井作业的刘和兴……天南海北、性格各异的人们为了同一个目标聚集到这里,向深水进发。



在滚动的内部磋商和讨论之中,在与外国专家无数次交涉之后,“荔湾”模式开始建立。项目采取“会战式”工作模式,不同专业角度的工作者们背靠背验证可行性,通过补充和批评不断滚动优化,填补彼此疑虑的创口。


2014年4月,荔湾3-1投产,时代的棋又向前走出了无声的一步。

 挺进“深水“ 

 天翻地覆慨而慷

2014年1月底,半潜式深水钻井平台在南海打下第一口自营深水井。在现场的刘和兴看着目的层的油气显示,高兴得控制不住自己的声音:“成了!”他大喊。


刘和兴

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油气显示!


刘和兴彼时还不知道这堪称“中国自营深水油气勘探的第一个重大发现”的陵水17-2意味着什么,但是他的专业背景和敏感神经告诉他,它将开辟中国海洋石油深水新纪元。


2015年5月,在陵水17-2的大思路研讨会上,当研究者们提出采用新的开发模式思路,而非重走荔湾3-1模式时,会场几乎炸开了锅。


“为什么要再起炉灶?”有人质问道。贾旭在会议上作了题为“荔湾3-1为什么不是深水模式”的报告。他提出,虽然荔湾的水深在1500米左右,但它采取浅海与深海独立建设、平行研究的方法,深水部分以外方设计建造为主,而且,它采取深—浅—陆的模式,是因为短期内无法解决深水钢悬链立管的疲劳问题。再者,荔湾3-1的气田分布模式与陵水17-2大相径庭,如果照搬原有模式建设,是不简便、不经济的。


为真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是对深水人最真切的描述。



2014年秋天,朱海山的老领导李新仲决定把陵水17-2超深水大气田前期研究的重任交给他。


李新仲

能不能做?

你放心,深水这一步,我一定带大家迈出去。

朱海山


刚刚结束荔湾3-1项目的侯静不久后就接到了朱海山的电话。侯静后来知道,朱海山就是这样,逐一把散布在各个领域攻坚深水的海油人吸收到团队当中来,就像把火花收集起来一样,让尤学刚、李清平、贾旭、李达、刘和兴、谢仁军、刘克建、王会峰、魏澈、韩亚冲等人在这里相聚,燃起足够照亮1500米深水的熊熊烈焰。



“创新、客观、理性、坚强,这些素质是必备的,不能成事就淘汰。”这是一条蜿蜒曲折、征途漫漫甚至看不见成功方向的路,一群人携手一起走,能够走得更远、更坚定。


2019年,朱海山和陵水17-2气田开发项目总经理尤学刚在南海炎热的夏日里再次相聚。两个人是老相识。尤学刚是临危受命前来,他的脾气跟朱海山大不相同,他感性、刚烈又严谨果决,把“钉钉子”的韧劲儿凿进工作的节奏中。


性格千差万别的人们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共识:深海没有重来一次的机会。


在这样的共识下,这个团队爆发出了更大的力量。一向大胆的尤学刚在建设的906天中,没有一天睡得好觉。或许因为日日枕在深不可测的海面之上,他对于这片深水有着不同寻常的虔诚,这是一种对于自然的敬畏,以及对于开发深水内在规律的深刻尊重。



作为工程建设总工程师,尤学刚还需要负责整个团队的工期进度和生产安全。每一根管道、每一个阀门、每一条电路,他都要反复核验,确保万无一失。因此,在科研前期工作者看来,他显得过于固执、专断。有一次,尤学刚和李达就方案的可行性问题在评估会上争吵了起来,一屋子的专家见证了两人为了同一个目的据理力争。


深水对于任何专业而言都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尝试,必须打破各专业之间的藩篱,才有可能获得整体的成功。当后方的安装工作达到理论极限阈值的时候,就需要前期已经定下来的方案动一动、松快松快,给后方留出可操作执行的空间;而当前方的工作达到极限,后方就需要紧紧跟上,双方在动态的融合之中坚定推进。在反复磋磨、打击,甚至痛苦的经历之中,团队逐渐变得坚若磐石。


就这样,“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在2021年6月25日顺利投产


拥抱“深水”

 而今迈步从头越

在“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的投产仪式上,尤学刚刚好站在刘和兴旁边。在火炬点燃的那一刻,他激动地抓住了刘和兴的手。


刘和兴发现很难用语言来描绘那一刻的感受。


刘和兴

不完全是高兴,不完全是欣慰,也不完全是不舍得,就好像……好像是孩子走向社会了,要服务于国家了。对我来说是一种结束,可看着它,又觉得像一种开始。


南海,无风三米浪,有风浪滔天。尤学刚记得,2020年是71年来第一次,南海的7月没有迎来台风。他甚至注意到了雨水,那是一个暖冬,老天好像都在垂怜这片海。


建成“深海一号”,得益于从浅水开始的经验、装备、技术迭代形成的量变到质变,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


“‘人和’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尤学刚说。因此,他更关心今后的“深海二号”“深海三号”要如何把这一次尝试珍贵的设计经验、决策方法、管理制度和人才团队保留下来。


当李清平抱着油印本的书籍,在图书馆查阅水下生产系统的国外案例时,或许不会想到在这十年间,深水探索会以如此势如破竹的状态迈出坚实的一步。


对朱海山而言,2015年是深水技术整体由技术储备进入全面转型的一年。先行者们决定放手一搏,带着国产化设备建造的经验、带着深水水下各个部分探索的可能性、带着破釜沉舟的勇气和孤注一掷的决心,建设当时还未命名的“深海一号”。



深水团队的故事书不尽,单薄的文字只能捕捉到他们热血征程的吉光片羽,十余年的拼搏岁月终有太多细节已不可考,却化作了一座座顶天立地的丰碑。最动人的是,这个时代的丰碑会在这条路上心甘情愿地铺下去,成为另一个时代的基石。


今年,沉寂了十年的陆丰22-1油田重新启用了。在深海无声的召唤之中,人们似乎有更多信心、勇气和智慧走向更深的深水,去开启下一个十年。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