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大型乙烯装置的压缩机之后,沈鼓的又一场“国产化”战役是天然气长输管线压缩机,也就主持人身后的这张照片,而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呢,就要从西气东输工程说起 2000年“西气东输”工程正式启动,也是继三峡之后最大的能源领域国家工程。“西气东输”工程迄今分为三个阶段,即西一线、西二线和西三线。仅主线就横跨9个省区。这项决定,唱响了中国建设燃气通道的赞歌。 “西气东输”工程开始时,也是一个依靠进口设备建设的重大工程。“西气东输”的管线需要大量设备,压缩机是关键设备之一,天然气在管道中的流动要依靠压缩机提供的动力,所以每隔200公里就需要建一个这样的加压站,用压缩机加压。西一线、西二线工程包括压缩机在内的关键设备,全部依靠进口,而国外能提供管道输气压缩机的企业只有GE、罗罗和西门子。 沈鼓从国家酝酿“西气东输”工程的1999年就开始跟踪。从第一次国产化论证会开始,沈鼓参加了总共16次论证会中的14次,每次都在会上发言,据理力争,但没有争来一个项目。 问题不是出在技术上,如果用国产设备,一旦出现问题,5亿人没饭吃,谁担这风险?压缩机一旦开动就要一年365天分分秒秒不停,一旦出事故就影响全局。 2009年4月,国家能源局在沈阳召开“天然气长输管道关键设备国产化”会议,确定为西二线工程开展“20MW级电驱压缩机组”,宝贵的机会,就摆在眼前,沈鼓马上开始自主开发长输管线电驱动压缩机。 2011年11月,20MW级电驱压缩机组在沈鼓研制成功。至此,制约中国天然气长输管道的关键技术设备一一被突破。 2012年,沈鼓自主开发的第一台管线压缩机被当作备用机安装在西二线的高陵加压站。但谁也想不到后来会发生戏剧性的一幕:作为主机的外国压缩机在检修之后无法开机,不得不紧急启动备用的沈鼓机组,而沈鼓机组一次开机成功。这个偶发事件使沈鼓的备机瞬间变成主机。 从这以后,沈鼓电驱压缩机在西气东输管线上,点亮一盏又一盏灯那就是一台接一台的压缩机组,构成了西三线国产 电驱动的压缩机星罗的布局。 随后,沈鼓集团又为2018年天然气管线互联互通保供项目提供了14台套压缩机,到2019年1月已全部投产。2020年12月,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工程顺利投产,沈鼓为这个工程提供了5个站15台套压缩机组的设计制造和现场服务。 20兆瓦电驱压缩机组的研制成功,被誉为是中国天然气工业领域的“两弹一星”,打破国外对长输管线压缩机技术垄断的局面。由此,沈鼓实现了众望所归的梦想。也正是缘于这些梦想的发声,也才有了国家战略对企业自觉地真诚呵护。